1.政治环境
刚果民主共和国是位于非洲中部的一个国家,简称刚果(金)(“金”指其首都金沙萨),以区分国名相似的刚果共和国。旧称扎伊尔(法语:Za?re),首都为金沙萨。约瑟夫·卡比拉继任总统后,在国际社会大力推动下,刚和平进程重新启动并取得重大进展,外国军队相继撤出,联刚团在刚部署总体进展顺利。2003年4月,刚政府和国内各派就过渡期权力分配问题达成一致,签署《全面包容性协议》和《过渡期宪法》,并于6月组成过渡政府,约·卡比拉继任过渡期总统,两个主要反政府武装“刚果民主联盟-戈马派”(简称“刚民盟/戈马派”)、“刚果解放运动”(简称“刚解运”)、政治反对派和原政府各出一人任副总统,政府各部门及军队系统负责人亦由各方分任。2005年12月,刚举行全民公投通过了《新宪法》。2006年7月和10月,刚举行总统选举,约·卡比拉当选。2009年4月刚执政党重建与民主人民党总书记博夏卜当选议长。2011年11月,刚举行总统大选,卡比拉以48.95%得票率蝉联,并于12月20日宣誓就职。2013年2月,刚、卢、乌等11个地区国家签署《刚果(金)和大湖地区和平、安全与合作框架文件》。3月,联合国秘书长任命非洲大湖地区特使,协助各方执行框架文件。刚果(金)在稳定、和平的环境下,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2.经济环境
刚果民主共和国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采矿业占经济主导地位,加工工业不发达,粮食不能自给。曾是非洲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起,因政局持续动荡,刚经济连年负增长。1996年的内战和1998年的地区冲突,使国民经济雪上加霜,濒于崩溃。2001年卡比拉继任总统及2003年组成临时过渡政府后,刚大幅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市场经济,放松经济管制,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宏观经济状况逐步改善。2002年宏观经济出现拐点,由原来持续负增长转为正增长。2006年12月卡比拉当选总统后,刚新政府继续奉行稳健的经济政策,并启动国家重建计划和“五大工程”,宏观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2011年卡比拉蝉联总统后提出国家“现代化革命”战略,表示未来五年,刚将大力发展农业、矿业,大力开发水电资源,实现刚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目标。
矿业是刚果(金)重要的经济支柱。1990年后,刚果(金)经济持续困难,矿业生产全面滑坡。1997年和1998年两次战争均发生在矿产资源丰富的东部地区,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从1999年来随着国内局势不断缓和,矿业生产有所恢复,2008年矿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铜、钴矿出口值分别占出口总值的35.4%和38.3%,是刚果(金)主要外汇收入来源。矿业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约10%。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出口钴、铜、原油、钻石、农林产品,进口粮食、日用消费品、机电产品、各类原材料供、需配件等。主要出口目的地国为中国、比利时、芬兰,主要进口来源国有南非、比利时、赞比亚等。刚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进、出口基本平衡。
3.文化环境
刚果(金)历史文化较为悠久。该国陆地面积约234.5万平方公里,是非洲第二大和世界第十一大的国家。其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精美绝伦的铜雕、栩栩如生的木雕和别具一格的面具等,堪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使刚的民族文化横遭摧残,大量艺术珍品被掠往西方国家或流散到世界各地。刚独立后,特别是70年代初,蒙博托提出恢复和发扬民族“真实性”口号,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民族文化和消除殖民影响的措施,重视发掘和推广民族文化遗产。法语为官方语言,官方承认的民族语言为林加拉语(Lingala)、斯瓦希里语(Swahili)、基孔果语(Kikongo)和契卢巴语(Kiluba)。截止2012年刚果居民50%信奉罗马天主教,20%信奉基督教新教,10%信奉伊斯兰教,10%信奉金邦古教,其余信奉各种本土原始宗教。
中铁资源在刚果(金)有五家合资子公司,分别为MKM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绿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刚果国际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刚基础设施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和华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五家公司均由中铁资源集团经营和管理。
MKM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从事矿山开采、冶炼型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该公司矿区总面积为6.72平方公里,产品有阴极铜、氢氧化钴、硫酸及二氧化硫。该公司2012年底生产出第一批阴极铜,2013年6月生产出第一批氢氧化钴,2013年开始进入生产经营期。
绿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项目总体技术方案分两期建设完成,2012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一期湿法冶金系统,2013年4月正式投产运行,当月产出第一批标准阴极铜;2014年3月,二期粗碎-浮选系统投料试车;2015年10月,二期焙烧-制酸系统投料试车。
刚果国际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6月建成投产,并于2011年年底完成整体验收。该公司采用湿法冶金工艺生产阴极铜和粗制碳酸钴,配套建有硫酸厂,使用硫磺制酸。目前具备年产标准阴极铜15000吨、粗制氢氧化钴500吨(折合金属量)、硫酸50000吨的能力。
中刚基础设施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8月12日在刚果(金)金沙萨市注册成立,由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和中水电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00 万美元作为注册资本金。2015年7月中旬全面开展可研工作,目前已完成12个项目的外业勘测工作,各项安全、质量、进度等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华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中铁、中国电建组成的中方企业集团在积极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投资开发海外矿业资源的背景下与刚果矿业总公司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卢本巴希市共同发起设立的国际矿业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美元,项目总投资67亿美元。目前,中国中铁持股41.72%,中国电建持股25.28%,浙江华友持股1%,刚方持股32%。目前,中国中铁所持全部股份转由中铁资源持有。华刚矿业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15年10月正式投产,一期达产后年处理矿石量455万吨,年产金属铜12.5万吨;二期工程扩产后,最终将形成每年生产25万吨金属铜、6000吨氢氧化钴的综合冶炼生产能力。
中铁资源在刚企业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和当地的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公共关系,当地政府部门也经常深入矿区厂房进行检查指导。刚果(金)国家总统、总理、矿业部部长多次到中铁资源所属各项目进行检查、指导,出席有关仪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刚果(金)的代表以及中国、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欧盟的外交使团曾莅临现场访问,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中刚“资源财政化一揽子合作模式”主体,华刚矿业是中国在非洲投资最大的非能源类项目,拥有储量巨大、品位优良的世界级特大铜钴矿山,倍受中刚政府和国际舆论关注。中国中央电视台、刚果(金)国家和省市的主流媒体多次正面宣传报道华刚矿业,称赞华刚矿业不仅为非洲矿业注入了“中国速度”,打造了工程项目的“中国品质”,而且成为了中刚友好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亮点和楷模。
目前,除了购买当地的水泥、和物资外,没有当地企业分包等情况。对于境外突发事件,5家单位全部制定了应急预案,同时加强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一旦有涉及稳定、安全和纠纷的事件,在取得当地政府部门的理解的和支持下,在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当地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合理合法的解决。
近年来,刚果(金)各单位积极推行员工属地化管理,大力促进当地就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解决了当地3000余人的就业问题。截至2016年7月底,属地化率达82.2%。同时,热心参与当地公益事业,多次无偿为驻地附近居民和教会学校送水供电,扶困助学,开展为周边村民送医送药、解决村民饮水供电、为当地捐赠援建等活动,不断扩大企业在当地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塑造中国中铁和中铁资源勇于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被当地媒体和百姓广为宣传。
刚果(金)分公司各单位从人文关怀、措施激励、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培养和建设刚方作业队伍。在尊重当地风俗,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制度,建立和完善刚方员工岗位晋升和奖惩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通过在刚方员工中开展“每月之星”评选活动,举办中、刚员工共同联谊,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不仅给予奖励,还披红带花大力宣传,增强刚方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中铁资源作为中国中铁矿产资源业务板块的领军者,在刚果(金)先后控股和组建了多家公司,拥有铜金属资源量近1200万吨,与中色矿业、中国五矿等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优先建设中部非洲60万吨/年矿产铜资源基地”骨干企业。
中国驻刚大使王英武、政务参赞陈志宏等对中铁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给予高度评价,赞誉“起到了国有大企业的示范作用,为企业谋得了发展,为国家谋取了利益,为树立中国大国形象增光添彩”。
多年来,中铁资源刚果(金)片区矿山,从促进就业、救急助困、捐资助学、建桥修路、环境保护、依法纳税、以及为当地附近居民供水供电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展现出中国中央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中铁资源刚果(金)绿纱矿业公司、MKM矿业公司和刚果国际矿业公司及华刚公司,已经成为见证中非人民良好合作的友谊矿山,已经成为展示中国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靓丽窗口。
中国的发展需要铜资源,中国中铁多元化发展战略需要矿产资源业务。中铁资源刚果(金)矿山拥有的千万吨铜资源量,决定了其必将成为中国中铁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中铁资源人艰苦创业,勇于担当,锲而不舍,一定能创造中国中铁资源业务的美好明天!一定能实现非洲矿产资源梦!
1.政治环境
蒙古国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北、俄罗斯联邦以南,是一个地处亚洲的内陆国家。首都乌兰巴托。政治制度是议会制共和国。1921年,取得事实独立;1992年2月改国名为“蒙古国”。1992年通过宪法规定,蒙古国实行有总统的议会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兼武装力量总司令,任期4年,最多可连任一届,现任总统为额勒贝格道尔吉。国家大呼拉尔(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国家大呼拉尔为一院制议会,由76名议员组成,每届任期4年。政府为国家权力最高执行机关,政府成员由国家大呼拉尔任命。2016年6月29日,蒙古国家议会选举,人民党以绝对优势赢得大选,并于7月初完成政府组阁,现任总统为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基于人民党的亲商立场,将更加有利于外国投资者在蒙获得大好的发展机会。
2.经济环境
蒙古国经济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苏联解体后,蒙古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生态环境破坏、荒漠化严重、基础建设不足等问题浮现。自2002年起,随着矿产的开发,经济成长快速。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在2006年,蒙古的出口有68.4%是到中国,而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占全部进口的29.8%。
畜牧业是蒙古国传统的经济部门,国民的基础产业,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畜牧业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私有化、市场化发展,总体呈现较快增长的势头。蒙古国畜牧业主要养殖骆驼、马、牛、山羊和绵羊。蒙古是世界第二大羊绒出产国,但因加工设备和技术的落后无法实现高附加值产品效益。
蒙古国现已发现或探明有石油、煤、铜、金、银、钼、铅、锌、萤石等80多种矿产。多年以来,中国早已成为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商,来自蒙古国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在蒙古投资企业5600多个,占全部在蒙投资企业数的49.4%;投资总额超过28.5亿美元,占蒙外资总额的48.8%,其中矿业投资额占比达六成。
3.文化环境。
蒙古,历史上曾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统治。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1921年,取得事实独立; 1992年2月改国名为“蒙古国”。蒙古国国土面积为156.65万平方公里,多沙漠戈壁,自然环境恶劣,人口非常少,约294万。蒙古国西部、北部和中部多为山地,东部为丘陵平原,南部是戈壁沙漠。山地间多河流、湖泊。官方语言为蒙古语。受俄国的影响,1941年5月开始通行以西里尔字母来拼写的方法,一直到今天。除了官方语言外,另有15%人口说其他蒙古方言,少数民族使用突厥语族语言。最大的少数民族是哈萨克斯坦族。全国人口中约53%信仰藏传佛教,约3%信仰伊斯兰教,2.9%信仰萨满教,2.1%信仰基督教,0.4%信仰其他宗教,38.6%没有宗教信仰。蒙古文化是由蒙古民族创造的一种游牧文化,也继承了祖先匈奴、鲜卑、室韦的文化传承和习俗传统,也融入了突厥、党项、契丹等其他民族的草原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在历史上不同程度的容纳了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近现代之后,受到工业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影响,从而逐渐演变为现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文化形态。
新鑫公司乌兰矿位于蒙古国东方省,是该国屈指可数的大型铅锌矿,矿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乌兰矿、木哈尔矿两个矿权,资源矿量达4923万吨,矿山采选生产设计规模3000吨/日。项目达产达标后,可年生产铅锌精矿90万吨,采用国际通用的无氰化浮选工艺生产铅锌精矿。
新鑫公司于2010年5月被中铁资源成功收购(中铁资源100%控股),实现了“当年接收、当年生产、当年创效”的佳绩,并于2011年成功回运铅锌精矿粉3.9万吨。面对蒙古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乌兰矿自2011年10月起被蒙古国政府有关部门以尾矿库渗漏、环保污染等理由封矿,并提起民事诉讼。面对困境,新鑫公司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不等不靠不抱怨,积极作为,适应蒙古大环境,改善矿山小环境,推进复产工作。尤其是2016年以来,公司积极采取防渗治理、原坝体加固、排水管道及防渗膜铺设等有效措施巩固了尾矿坝治理效果,并加大外围公关协调力度,使得乌兰矿尾矿库综合治理工程于6月10日一次性通过蒙古国验收组验收;并于6月24日选厂顺利开车,使沉寂了近五年之久的矿山又重新焕发生机。7月27日,6车皮372吨锌精矿粉通过乔巴山巴音图门火车站经俄罗斯博尔贾运至满洲里,精矿粉公铁联运线路全线打通。截止8月1日,乌兰矿共处理矿石51628吨,生产铅精矿1792吨,锌精矿2587吨。
近年来,为进一步融洽企业与蒙古政府部门及地方关系,尽快推进矿山恢复生产,公司领导主动拜访蒙古国及东方省各级政府官员,积极邀请蒙古国矿山部、地矿局、技术监督局、海关总署及东方省等政府官员到矿调研指导工作,介绍公司矿山治理情况及遇到的困难,互相交流意见,达成共识,赢得各级政府官员的理解和支持,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为乌兰矿得以成功复产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公司及时在蒙古东方省缴纳资源补偿税、水资源税、个人所得税、车辆税等税种,有力促进了东方省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蒙古各级政府的赞赏。新鑫公司也先后荣获了蒙古国东方省政府 “降低环境污染优秀企业”荣誉;蒙古国矿产局 “优秀外资企业”荣誉;蒙古国能源动力部“优秀外资企业”荣誉;东方省税务局“优秀纳税企业”荣誉;蒙古国税务总局“优秀纳税企业”荣誉称号。
近年来,公司多次对驻地附近遭受草原火灾苏木及牧民提供救助慰问,向学校献爱心提供捐赠,援建当地道路桥涵等,赢得社会和民众的广泛赞誉。同时,通过蒙古国国家TV9频道、东方省电视台、蓝色火苗报社及东方省网站等主流媒体深入报道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义举,在蒙古政府部门及牧民中引起了较大反响,有力的宣传了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自2010年至今,公司在人员招聘方面坚持优先录用蒙古员工,经过身体健康体检和蒙古国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合格后及时签订劳动合同,以自培、代培、委托培训等形式全面开展蒙古员工培训工作,组织蒙古籍青年技术人员到中国同类企业进行观摩学习,提高他们的技术业务素质,为当地牧民和城市居民开辟了畅通的就业渠道,前后共培训蒙古员工达1200多人次。目前,新鑫公司共解决了当地500多人的就业问题,属地化率达到了80%以上。
在加强属地化融合方面,公司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主动帮助蒙古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利用五一、那达慕、中秋、国庆、元旦节日期间,组织中蒙员工参加“乌兰之春文体活动周”和“那达慕”等主题活动,增进中蒙员工友谊。同时,定期组织双方员工参加中、蒙文培训,增进双方文化融合,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通过日积月累的友好交流,逐步培育中蒙员工双方互相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友好氛围,也换来在危机时刻,蒙古女员工莲花、萨日娜等挺身而出维护中国员工人身安全的感人故事,形成了中蒙一家亲,和谐促发展的良好局面。